今天是2024年04月30日,欢迎您光临新宇世霖文化艺术(北京)有限公司(中国毛体书法家协会)。

  • 热门标签:

当前位置: 主页 > 文化交流

毛泽东诗词的艺术境界

时间:2010-11-16 16:57:51 点击:7474次

中国乃至世界人民都知道,毛泽东不仅是一位伟大的领袖,同时也是一位杰出的诗人和艺术家。他的诗词艺术,既赋有中华民族传统文化情趣,又具有独特甚至超神的词风诗格,在整个诗词王国里,他无疑建造了自己的丰碑。笔者才疏学浅,试就毛泽东诗词的艺术成就问题,谈点自己的看法。
    一、毛泽东诗词的主要特点
    在探求毛泽东诗词的特点时,我们首先可以充分估量这样一个基本前提:毛泽东即是一位既善于打破旧世界,又善于建设新世界的伟人。因此,我们也就很自然地窥见毛泽东诗词艺术特色的三个巨大的支撑点:一是创新精神;一是天纵灵逸;一是豪雄之气。
    就毛泽东诗词的具体特点分析,主要莫过于以下八点:
    (一)诗睿义精,思逸超神。如《沁园春·雪》这首词,首次公开发表于10年之后1945年的《新民晚报》上。该词以豪迈的英雄气概,通过对祖国北方壮丽雪景的描绘,热情地歌颂了祖国的大好河山,表达了极大的爱国主义**。他咏雪抒怀,运用历史唯物主义观点,历数我国历史上对统一事业作出贡献的英雄人物,并批判了两千年来封建主义的一个反动侧面,高度地看到了历史的真正主人——“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该词的问世,因之不凡而引起了轩然大波。国民党中宣部马上召见了报社主管人大加申斥,然而,当时重庆出版界却不顾其反对意见,相继转载该词并加以评论,使这首词在当时的境况下,大放日月之光辉。
    (二)天机颖异,语妙理新。周、秦、汉的书籍中记载着我国自古流行的血吸虫病,严重危害着人民的健康。对于这么一个“瘟神”的枯燥题材,毛泽东居然能在瞬息间写下《送瘟神》七律二首,且诗句妙极、明理新深。其神笔之快可从诗前的寥寥数语中见到:“读六月三十日人民日报,余江县消灭了血吸虫。浮想联翩,夜不能寐。微风拂煦,旭日临窗。遥望南天,欣然命笔。”其诗中“华佗无奈小虫何”,“牛郎欲问瘟神事”,“六亿神州尽舜尧”以及“天连五岭银锄落”到“纸船明烛照天烧”等诗句,都是深入浅出,意厚情深,感人肺腑。
    (三)豪气倾海,壮志凌云。这从毛泽东早年的诗词中处处可见。从《沁园春·长沙》这首词来看,虽然是他发表最早的作品,而词中的冲天豪气则非同小可。上阕的“怅寥廓,问苍茫大地,谁主沉浮”一句,意即:“面对这辽阔的宇宙,引起深沉的思虑,我不禁要问,这无边无际的自然的发展和变化,究竟谁来主宰?谁来掌握?”,而在下阕的“指点江山,激扬文字,粪土当年万户侯”一句,则在高声倡议和号召:“革命的青年团结起来,参政议政,揭露黑暗的社会,积极宣传真理,把那些反动军阀、官僚视作粪土!”且上下阕各以问句结尾,壮志不同凡响。
    (四)意趣酣昂,典高喻深。在著名的《忆秦娥·娄山关》一词中可窥见一斑。该词仅短短lo行46个字,却行行均有“词眼”:“西风烈,长空雁叫霜晨月。”这起首两行把当时红军早行军的情景跃然纸上,而“西风”、 “霜”点出气候寒冷; “晨”、 “月”说明时间很早;“烈”字则烘托出形势紧迫。接着,“霜晨月”三字的重迭,不仅是应词律的要求,而且在意义上承上启下。“马蹄声碎,喇叭声咽”两句中,“碎”反衬出静寂与严肃,“咽”则声调深沉壮烈,渲染出红军坚强勇敢。下阕“雄关漫道真如铁,而今迈步从头越”,是全词的中心,“雄关”二字则紧紧扣题。“苍山如海,残阳如血”,比喻生动,字字铿锵,气势雄伟,色彩鲜明,意境壮阔,自然通达。用典突出的诗词,堪称《沁园春·雪》了。该词下阕的“惜秦皇汉武,略输文采;唐宗宋祖,稍逊风骚;一代天骄,成吉思汗,只识弯弓射大雕”。可谓句句带典,比喻确切,好似演出了一幕幕历史剧。
    (五)情浓韵活,格律严谨。从韵律方面来看,最讲究的诗是《七律·长征》,全诗的“闲、丸、寒、颜”加上首起韵的“难”,这五个音韵均是在古韵上千声中押的阳平韵,按十三辙来核对,完全合“言前辙”,按一百零六韵严核,“难、丸、寒”在“十四寒”中,“闲、颜”在“十五删”中。可以说,这首诗韵是非常严格的。然而,毛泽东的诗韵还是“求活重意”。如《七律·人民解放军占领南京》这首诗,“江、慷、桑”押的阴平韵,而“黄、王”则押阳平韵。用《佩文韵府》对照,就用得更活了:“江”是上平声中的“三江”(险韵)韵;“慷”是上声中的“二十二养”(中韵)韵;而“王、黄、桑”又是下平声中的“七阳”(宽韵)韵。从格律看,毛泽东均按词牌诗律尽可能达到,十分严谨。如《七绝·庐山仙人洞》,就像唐代大诗人王维的《忆山东兄弟》一样,完全按照七言绝句的第四种平仄格式——仄起首句不起韵式格律而作,仅仅只有“松”、“无”二字由仄变平的一丝之差,然而,其“天生一个仙人洞,无限风光在险峰”两句诗却蕴含着丰富的内容,充满着深刻的哲理,被誉为千古绝章,任何古诗人也难以比拟。
    (六)字斟句酌,精益求精。《七律·长征》这首佳作,最早刊于抗战初期的上海某报,又被苏北《淮海报》转载。这时的原诗是“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似等闲。五岭苍茫翻细浪,乌梁滂沱走泥丸。金沙拍岸悬岸暖,大渡桥横铁锁寒。更喜岷山千里雪,三军过后尽开颜”。而在一九四九年八月一日《解放日报》刊登时修改了不少;第二句“似”改为“只”;第三句“苍茫”改为“逶迤”;第四句的“梁、沱”改为“蒙、薄”;第五句“拍岸”改为“浪拍”、第七句“更”改为“且”;只有第一、六、八句未作改动。后来,毛泽东还接受了多方的意见,又在二修上再修,成为现今那首定型的《长征》诗。
    (七)化静为动,熔旧翻新。毛泽东在其诗词创作中,能够触景生情,创造一种意蕴隽永而鲜明生动的“物”的意象。如他运用拟人、比喻等艺术手法,把山这个静物就写得生龙活虎,栩栩如生,把意与景融为一体,情与景冶于一炉。我们从《十六字令三首》、《念奴娇,昆仑》等作品中,就可以领会到毛泽东笔下赋予山的意象以新的生命。
    (八)先词后诗,炉火纯青。从本文笔者所列毛泽东40多首诗词中可以看出,毛泽东在 1935年以前,基本上是填词创作,而《长征》诗之后尤其是新中国成立后,才陆续创作一些 诗作。从列举的篇数看,也是词居多数,真正的律诗绝句仅有十二首。但这些诗,绝大多数都达到了“炉火纯青”的程度。
    二、毛泽东诗词的结构形式
    毛泽东一生的诗词创作,大致分为三个高潮。第一个高潮是大革命失败后的井岗山岁月,即从秋收起义到第二次反“围剿”;第二个高潮是从1934年秋到长征结束,且多半是在变幻 莫测凶险异常的行军途中,于马背“哼“出来的诗;第三个高潮是新中国成立后社会主义的初步建设时期,即50年代到60年代初。根据这几个创作高潮的此起彼伏,其诗词的结构形式也随之变化。
    笔者认为毛泽东诗词的结构形式主要有四:
    (一)“词牌式”。这主要是在第一个创作高潮期。几乎全是填词,如菩萨蛮、沁园春、西江月、清平乐、采桑子、如梦令、减字木兰花、蝶恋花、渔家傲、忆秦娥、虞美人、贺新郎、十六字令等,大都创作在这一高潮期。
    (二)“近体式”,或曰“格律式”。这大多创作于第二、三个高潮期。我国这种诗的体式始于唐初,是从远古诗中派生出来的一种新的诗体形式。这种诗体是在字数、声韵、对仗、对粘方面都有格律规定,它主要是律诗和绝句。绝句主要是七言绝句和五言绝句两种;律诗除八句的五言、七言外,还有长于八句的排律和只有六句的小律。小律为三韵,较长的排律尚可换韵。毛泽东的“近体式”诗主要是七律和七绝面世,且为数不算多。由于这种格律诗要求甚严,对创作的束缚大,所以毛泽东对这种诗体特别认真,正如前面所举的三改《长征》诗例一样,力求于精于深于新。
    (三)“古风式”。这也在第二个高潮期。就以1937年延安《新中华报》发表的《祭黄帝陵》为例,不难看出该诗创作的**和艺术功底。这是一首四言古风,从“赫赫始祖”到“皇天后土”,共计五十六行。其中“各党各界;团结坚固;不论军民,不分贫富”。“民主共和,改革内政;亿兆一心,战则必胜。还我河山,卫我国权;此物此志,永矢勿谖……”等诗句,实可谓震撼人寰。它完全可以与《诗经》中的四言诗、曹操的《观沧海》、陶渊明的《停云》、王维的《酬诸公见过》以及两汉、魏、晋的一些优秀四言诗媲美。
    (四)“现代式”。严格遵守格律,但又敢于推陈出新,这是毛泽东诗词的另一形式美。这主要是在他第三次创作高潮期。随着形势的发展,社会生活纷繁多样,新的词语,外来词语不断增多,语音发生不小变化而适当放宽格律、韵律而推出新的结构形式。如在七律的格律形式上,放宽到一、三、五不论、二、四、六分明;在押韵上不强求106韵,而只要符合十三辙便行。毛泽东的律诗和个别绝句基本上按这种新形式创作的。在他的后期所填的词也用了不少新词浯而放宽词牌要求。如《念奴娇·鸟儿词问答》就显得尤为突出:“怎么得了,哎呀我要飞跃”。“雀儿答道……订了三家条约”。“还有吃的,土豆烧熟了,再加牛肉”等等。简直像随便说话似的写将出来。以致晚年的郭沫若也按此新体写过一首《水调歌头》的词,即有“大快人心事……拥护党中央”之类的句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