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是2024年11月13日,欢迎您光临新宇世霖文化艺术(北京)有限公司(中国毛体书法家协会)。

  • 热门标签:

当前位置: 主页 > 理论探索

毛体书法艺术特色探析

时间:2014-07-10 11:30:01 点击:8432次

毛体书法艺术特色探析


陈民府  安徽

 

一、毛体书法的历史地位
    中国书法源远流长,灿烂辉煌。然大浪淘沙,经两千年文化洗礼,仍能彪炳史册者,可谓廖若晨星。从魏之鈡繇,晋之二王,唐之虞、欧、孙、禇,颜、柳、素、张,五代之杨凝式,宋之苏、黄、米、蔡,元之赵孟頫、楊维桢、康里巙巙,明之宋克、文征明、祝允明、董其昌,清之王铎、傅山、八大、郑板桥、邓石如、伊秉绶、何绍基、赵之谦,至近现代吳昌硕、康有为、于右任、沈尹黙、林散之等诸多大家,均进出于古贤门墙,心师造化而别开生面,展独特风采,开一代书风。或宗碑宗帖,任情适性;或碑帖熔冶,并蓄兼容。无论甲骨钟鼎,石鼓摩崖,还是秦篆汉隶,简帛楷草,皆在书家融汇中,各取所长,变化生发,创造出各具时代特色和个人风格的书法艺术新境界,尔后方成大家。
    毛泽东作为“一代帝王”人民领袖,其书法艺术之成就及其影响,堪与历代书家比肩。毛泽东从1915年湖南师范求学到到1976年逝世,历时60多年,留下450多件墨迹,有文章手稿、读书批注、文件批语、题词题字和手书诗词长卷等,长则数十行,短则三五字,皆神采飞扬,让人过目难忘。其书法作品流传中外,朝野上下几乎家喻户晓。其鲜明的个人书风,从章法神韵到结体笔法,无不传承有道,风貌独具。不仅引发了当代社会各界名人大家首肯,而且颇得文化艺术界书法爱好者的景仰追慕。其声誉及影响,绝非仅凭“名头” 赚取,更是靠实力说话!这或许应是一些不喜欢毛泽东或不喜欢毛体书法者应当不得不面对的现实。
    自二十世纪五十年代以来,尤其在毛泽东主席逝世以后,推崇毛体书法者在全国渐成风潮。这固然有领袖地位的影响,但更多是出于对毛体书法的喜爱。其字里行间所透射出来的雄强气势和艺术境界,如同其诗词一样,已经远远拓展了书法和文学的功能,给予人们一种精神力量和艺术享受,这是历代书家和帝王将相无人能够企及的。
近十年来,全国各地相继成立了专门研究毛体书法的学会、协会、研究会、艺术馆和创作基地,出版了各种版本的书、刊、画报、专集,创建了专业网站、毛体字库等。2007年9月9日,在纪念毛主席逝世31周年活动中,韶山组织了首届全国毛体书法家评选活动,央视、北京台、湖南台、韶山网等21家媒体与会报道,在全国各界引起强烈反响,再次掀起了毛体书法热潮。
    当前,在毛体书法的研习群体中,有一种倾向值得注意。即“比谁学得象”?这是一个误区。殊不知字如其人,没有毛泽东的胸襟气度和学识修养,是很难再写出毛体那种气势和神韵的。况且学书之道,临摹贵在形神兼备,创作贵在遗貌取神。学习“二王” 忌当“书奴” ,学习“毛体” 又何尝不是如此呢?我们研习毛体书法的根本目的,如同学习历史上其他大家一样,重在凝其风神,走好自已的路。
    即便如此,在全国书法热和名家辈出的大气候下,为什么毛体书法仍能独树一帜应者云集?笔者作为毛体书法爱好者,仅从多年研习所得,对毛泽东书法艺术特色试作探析。

二、毛体书法的传承渊源
    毛泽东对自己的书法曾这样评价:“各个体我都研究过,我都不遵守,我写我的体。”
然而纵观毛泽东习书历程,其“我写我的体” ,并非无源之水。
经查考毛体书法和历代书家墨迹之章法、笔法及结字特点的相关资料,我以为毛泽东书法艺术的发展历程,大体可分为三个时期。
青少年至大革命时期,为毛泽东书法基础时期。特点是七年私塾,戎马倥偬,任笔为体,初显基础。从这一时期的信函手札看,其手稿偶有小楷,多为行书。其写字主要是应对人事及工作往来,少有或没有书法创作理念。毛泽东早年学过哪些碑帖,不得而知。但从早期作品中,其以私塾为功底的晋唐楷书及“二王“行草法度已现笔端。
如:1919年4月28日《致舅父文玉瑞、文玉卿信》,《離骚经》, 1921年9月29日《致杨钟健信》,1924年9月27日《中央致社会主义青年团中央局信》等。


  
   延安时期至解放前夕,为毛泽东书法艺术发展初具个人风格时期。这一时期虽然环境艰苦,工作繁忙,但地处陕北根据地,居所比较稳定,条件已有改善,在处理公务或小有闲暇时,已具有书法創作理念意义上的公文信函及题词。其特点是结体用笔已有“左展右耸” 之形态,似可见“二王” 及“米(芾)、黄(庭坚)”行草遗风,初步形成个人书写习惯上结体及章法的个性特点。
    如:黄庭坚《致天民知命大主薄尺牍》;米芾《书盛制帖》;1937年3月10日《致埃德加. 斯诺信》;1937年6月25日《致何香凝信》:1939年8月26日《致毛岸英、毛岸青信》;1940年9月5日《致范文澜信》;1944年12月24日《致邓宝珊信》;1949年6月19日《致宋庆玲信》;1938年春题词《为教育新后代而努力》;1945年10月题词《诗言志》;1946年4月题词《为人民而死雖死猶荣》。


 

三、毛体书法的结字特点
    毛体书法的字形结构既传承于古法,又有别于今人。全国毛体书法家十佳第一李奕明先生,曾作专题论文,对其结构特点总结出“侧倾法”、“錯位法”、“外张法”、“内突法”、“缩身法”和“伸足法”等结体规律,可谓研究细致,见解精到。
    细察毛体结字之点画安排,在传承中逐渐形成个人特点。其初期突显传承,中期渐显个性,晚期自成一家。毛泽东在字体结构上是制造矛盾和平衡矛盾的高手,他善于通过俯仰伸缩来打破对称,于奇险中保持重心稳定。结体中宫紧凑,点画于左下伸展,字势呈右上耸肩,根据通篇谋局造势之需要,着意夸张局部,并多取险峻之态,于欹侧中求平正,变险绝为气势,以配合营造整体章法之灵动。此结构及点画特质,既能隐约可见 “二王”、怀素、黄庭坚、米芾和郑板桥等大家之遗风,又难觅某一部分确是出自谁家。因其在传承和創作上已形神兼备或遗貌取神,善于融会百家而为我所用。其造诣超逸,已臻化境矣!
   如:米芾字例 

          
如:黄庭坚、郑板桥字例


如:毛体字例   

  
四、毛体书法的笔法特点
元代书法家赵孟頫在《兰亭十三跋》中称:“书法以用笔为上……结字因时相传,用笔千古不易。”然东坡先生却说“  我 书 意 造 本 无 法 ,点 画信手烦推求。”黄 庭 坚 也说 “ 心不知手,手不知心,法耳”。 我以为毛泽东定知前贤各论,但或许更赞同苏黄之说。因为他的革命运动实践和艺术創作实践证明,世界上没有一成不变的东西。笔法亦如此。从毛体书法作品看,其用笔不拘一格,可谓因势造形,随性挥洒,中锋、侧锋、破锋兼而用之,酣畅淋漓,率真自然。正因如此,这才形成了毛泽东苍健雄浑、灵动流畅、大气磅礴,气象万千的独特书风。
毛泽东用笔很少顿挫,行笔如长枪大戟多直来直去,主要靠线条点画的轻重曲直和形态构成来营造韵律。除了顺势牵带有逆锋起笔或回锋收笔外,其行笔极少逆起或回收。此笔法看似少了些含蓄,但增強了线条的张力,烘托了作品的气场。这可能与当代一些书家很强调用笔须疾涩顿挫的要求有所区别。但事无定法,成败优劣应以效果为标准。事实证明,毛泽东是传承創新的成功者!这或许正体现毛泽东的用笔之妙。
     从毛泽东书法作品看,其点画线条,多枯润飞白变化,少墨色浓淡之分,爽利遒劲,气韵贯通,处处呈灵动之势,为整体之雄浑气象增光添彩。这说明毛泽东常用一种墨色书写,而没有现代书画者常讲究的“墨分五色”。我想,这可能是书者的艺术追求不同而决定用墨之别。如果用墨浓淡多变,则势必增加了韵味而减少了气势,这种各有所求的审美选择,可能恰恰正是毛泽东所乐于为之的。
对于书法传统用笔用墨上的技法,毛泽东作为文化艺术综合素养如此高深的艺术大家,对此书道小技,难道不懂不晓吗?非也!为实现己之艺术追求和营造新的审美意境,而故意突破传统之藩篱,創立新的表现形式和表现方法,正是毛体书法艺术的本质特点之一。
附:笔者毛体临摹作品、創作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