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是2024年07月27日,欢迎您光临新宇世霖文化艺术(北京)有限公司(中国毛体书法家协会)。

  • 热门标签:

当前位置: 主页 > 理论探索

不对称之美——谈毛泽东书法结体艺术特点

时间:2010-11-16 16:39:55 点击:4690次

不 对 称 之 美

    ——谈毛泽东书法结体艺术特点



            李奕明

    “结体”又称结字。中国汉字是由31种笔画构成的。把这些不同的笔画根据需要组织起来,并进行适当搭配、排列、组合,就是“结体”。如果把笔画比作砖瓦,结体就好比用砖瓦盖成的房子。砖瓦的形状差不多,但盖出的房子却是千姿百态的。这种差别反映出的实质,就是艺术。如同用砖瓦盖房一样,我们在进行书法时,也要善于运用和处理汉字笔画的搭配,使之适宜、得体、匀美。这是每一个书家必须研究的一门艺术。

      一个高明的书家,面对约定俗成的文字,在书写时能够大胆制造矛盾,又能从容地平衡这个矛盾,精心设计出个性强烈、面貌清新的汉字造型来,才是对书法结体的创造和发展。
毛泽东历来重视创新。他不喜欢循规蹈矩,反对平庸,敢于走前人没有走过的路,做平常人想不到又不敢做的事。在书法结体上,也是别具匠心,旗树一帜。他写字,常常打破对称格局,在不对称中追求艺术之美。构想独特、运笔大气、夸张出奇、险峻挺拔。无论俯仰伸缩,皆错落有致,令人称绝!

      笔者多年研临毛泽东书法,从中悟出以下6种结体方法:

      一,侧倾法。侧倾,是毛泽东结体的一个重要特征。他写出的字,大多右耸左展,呈左斜态势。就好像把一个方方正正的字,故意拉成斜倾的菱形。这种倾向,在他早期的书法作品中,就已经可以看到端倪。如1915年写的《十六字铭》中的“五”、“七”、“以”、“在”等字。特别是“在”字更为明显,一横向上扬,交叉的那一撇向左拉得很长,使字的重心向左移。20年代至30年代中期字型归正。30年代末期,他的字有过一段向右斜的探索。如1937年1月30日《致徐特立》的信,1937年10月10日《致雷经天》的信。字体都是明显地往右斜。我们来看他1940年《为儿童节的题词》:“天天向上”。两个“天”字的写法基本一样,左边的一撇稍短,右边的一捺先是长长往右下方一按,然后重重地斜上一挑,使字的重心明显偏向右边。向左斜的开始时间应该是在1年前后,这一点,我们从以下两幅作品的比较中,可以清楚地看出来。一封是1941年1月31日《致毛岸英、毛岸青》的信,字体是右斜。另一幅是1942年4月17日《致欧阳山、草明》的信,字体就明显地呈左斜态势了,而且这种左斜一直延续到建国前夕。建国后毛泽东的字开始归正,但在他的书法作品中仍然可以找到左斜的笔迹。我们还是来看看毛泽东对“天”字的写法。1961年毛泽东书写的《清平乐.六盘山》中,起笔的一个“天”字,头上两笔跟过去写法是一样的,都是斜笔向上,不同的是后边两笔的写法,左边的一撇向下拉得很长,伸出了格子,笔尾顺着弧度微微向上翘起,右边的一捺,鹅头起笔,行笔很短,就将笔锋挑起。这是个比较典型的左斜式写法。左斜式写法的字很多,如为“为人民服务”中的5个字,为抗大题写的校训“实事求是”中的“求是”2字,为《八路军军政》创刊三周年题词“准备反攻”中的4字,为《人民日报》题写报头中的“人民”“报”3字,还有建国后写的一个题词“东风压倒西风”6字,等等。

      二,错位法。错位,就是把上下结构和左右结构的字,打破书写常规,故意制造错位,在错位中追求个性,寻找平衡,展现奇峻之美。《采桑子.重阳》中的繁体“岁”字,是上下结构的字。毛泽东没有按照常规,把上下两部分都写得端端正正的;而是把上头的“山”字大胆往右倾倒,把下边的“成”字,写成一个典型的偏右菱形,左边的一撇拉成一个长长的内弧,右边的弯钩与第一笔的横连起来写,先将横大幅度的上翘,然后转笔成外弧向下,到右撇的二分之一处,就收笔上翘。整体来看这个“岁”字,上压下耸,表现出人与岁月的抗争,写得是何等的非凡有生气!我们再来看看毛泽东是怎么书写左右结构字的。先看两列错。以毛泽东1963年书写的《满江红.和郭沫若》中的“江”字为例。左边的“三点水”往下洒得很开,右边的“工”字,起笔的横就高出“三点水”的最上边的一点,而且还大幅度上翘,然后连笔往下一折,第二笔的横,起笔竟在“三点水”第二点的头上,也是大幅度的上翘。整个字左右明显错位不对称,但却给了我们十分新鲜的感觉,仿佛一下子就看到了那滔滔江中之水。这是扬左抑右,还有抑左扬右的写法。如毛泽东写“惶”、“襟”,常常把左边的偏旁写得小小的,而把右边的部分写得大大的,甚至超出左边的一倍。也有把左右两个部分写得一样大,但却把它们上下错位摆放。如毛泽东书写陆游《咏梅》词中“碾作尘”中的“碾”字,左边的“石”和右边的“展”,上下长短大小差不多,“石”字突起高耸,“展”字却从“石”下方三分之一处起笔,一撇长托,超出“石”的三分之一,给人的感觉是一种险峻之美。再看三列错。毛泽东的《卜算子.咏梅》中“仿陆游”的“游”,写得很特别。右边的“子”错位向下,且把一横写得很长,使整个“游”字形成从上往下的阶梯状。毛泽东1958年给“安徽大学”题写了校名,这个“徽”字的写法也十分别致有趣。“徽”的上头写了一个倾倒的“山”,我们不谈,只谈下边三个组成部分的写法。右边的“双立人”和中间的“系”,是并排写的,大小也差不多,惟独右边的“反文”写得又大又错位。上头的一撇几乎是竖写下来而且拉得很长,然后横行并以极小的角度转弯,在“系”的底部再转笔右下行。这样写法在传统书法中是根本找不到的,令人称奇又耐人寻味。

      三,外张法。外张,就是指字的形状成梯型结构,上边小,下边大,书写时有意将字的下部向两边扩张。先看1946年毛泽东《在重庆政治协商会议开幕时的题词》:“为和平民主团结统一而奋斗 毛泽东”。这15个字中,“为”、“团”、“结”、“统”、“斗”、“泽”、“东”都呈下部外张结构。特别是繁写“团”和“斗”字,左边的一竖向左下行笔,右边一竖略呈弧度向右下行笔,两字底部都明显向外张开。再来看1949年毛泽东《涣溪纱.和柳亚子先生》中的“风”和“池”字。“风”左边的一撇和右边的竖钩,毛泽东把它们写成了两个背靠背的括号,把本来就是外张型结构的字,进一步夸张放大了。“池”字左边的“三点水”,毛泽东把它向左斜着写下去,而写右边“也”字的竖横钩,却右斜落笔,轻轻一拖。《采桑子.重阳》中的“地”字等也是这种写法。

      四,内突法。汉字中有半包、三包结构的字。内突,就是把这种结构字的里面部分突出书写。毛泽东这种写法虽然不多,且也是变化的,但从毛泽东书法实践的过程来看,仍然体现出毛泽东一定时期的书法特点。我们来看看半包结构的左上包围。毛泽东建国后书写的《忆秦娥.娄山关》中的“雁”字。上边的一横起笔斜上,写得很长,第二笔的一撇,不是从一横起笔处写下来的,而是从一横的末端转折左下,这样就给里面要写的部分,只留下很小的空间。里面的“佳”字就必然要突出包围。还有“房”、“病”、“扇”等字,毛泽东常常都把头部(包围部分)写得很小,而下面的“方”、“丙”、“羽”却又写得大大的。毛泽东书写的《岳飞.满江红》,“怒发冲冠”的“冠”字,有个右下包,他把“寸”字竟写在“元”的包围之外。毛泽东书写的《七律.人民解放军占领南京》中的“寇”字,也有个右下包。元字的竖弯钩写得很小,里面被包围部分,却写得很大并大幅度向右上倾斜,似乎要挣出包围。再看三包结构的“上包下”。毛泽东书写李白的《登金陵凤凰台》中的“凤凰”两字,里面的“鸟”和“皇”,都突出了上面的包围。还有《沁园春.雪》中“稍逊风骚”的“风”字,《七律.长征》中“只等闲”的“闲”字,都有这种明显的书写特点。

      五,缩身法。毛泽东40年代末至50年代中期,在字形结构书写探索中,有时故意把一些字写得头大身小,就像一个身材矮小的大头娃娃。我们来看看以下两幅作品:一幅是1949年4月书写的《七律.人民解放军占领南京》。这里有3个“天”字,都是把上边的两横写得大大的,把下边两笔的“人”写得小小的。特别是“天翻地覆”中的“天”字,写完上边长长两横之后,突然改变过去写撇长托的习惯,把左边的一撇写得短短的,似乎没有写到位,接着就把右边的一捺写成了一个小点。按照汉字书写规范,这个字明显上下不对称。但仔细审视,联系到诗文的内容,却意味无穷。上边大大两横代表“天”,下边小小两笔写的是个“人”,人虽小却能把天翻转过来,这需要多么巨大的力量!这首诗里还有个“勇”字,上边的“甬”写得奇大,下边的“力”写得奇小。给人的感觉,就像是一位身穿铠甲、手握刀剑的武士。另一幅是毛泽东50年代中期书写的《水调歌头.游泳》。“极目楚天舒”中的“楚”字,上边的“林”写得大大的,且将第二个“木”上的一横斜上大幅度的伸展,下边的替代“之”,却又写得很小,给人以遐想空间。好似书家站在楚地江头,手搭遮阳,极目远处看不尽的森林国土。“龟蛇静”的繁写“龟”字,写得更为夸张。头部奇大,身部奇小。下边的“竖横钩”,就像一只巨龟自由自在地摆动着小尾巴。活灵活现,生动有趣。这幅作品里还有“架”、“堑”、“途”、“女”等也都是这种上大下小的结构。

      六,伸足法。伸足,就是将字下部的撇、捺或点等笔画,过分拉长,犹如人故意伸出的腿脚。毛泽东在书写时,不同的时期,根据需要,有时伸左,有时伸右,有时左右全伸。毛泽东1942年为拍《南泥弯》影片的题词,“丰衣足食”中,有“衣”、“足”、“食”3字,都是左伸。1940年为儿童节的题词,“天天向上”中的两个“天”字,都是右伸。50年代、60年代书写的作品中,仍然能够找到这样的例子。《七律.长征》中的“只”字是左伸,《采桑子重阳》中的“黄”字是右伸。毛泽东书写李白《庐山谣》中的“黄”字,改右伸为左伸,“观”字、“天”字是右伸。1946年毛泽东《为叶挺之子叶正明的题词》,“星星之火 可以燎原”中的“火”字,1957年毛泽东为刘胡兰重新题词,“生的伟大 死的光荣”的“大”字,是左右都伸。

    毛泽东书法结体艺术是博大精深的。笔者难以一斑而窥全豹。所悟一鳞半爪,仅供书家参考。